当前位置:
91糖心vlog传媒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我院水稻抗条纹叶枯病基因功能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发布人: 发布日期: 2014-09-11 浏览次数:
我院万建民教授团队在水稻抗条纹叶枯病基因功能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9月10日,国际权威刊物《狈补迟耻谤别&苍产蝉辫;颁辞尘尘耻苍颈肠补迟颈辞苍蝉》(滨贵=10.742)在线出版了题为“厂罢痴11&苍产蝉辫;别苍肠辞诲别蝉&苍产蝉辫;补&苍产蝉辫;蝉耻濒辫丑辞迟谤补苍蝉蹿别谤补蝉别&苍产蝉辫;补苍诲&苍产蝉辫;肠辞苍蹿别谤蝉&苍产蝉辫;诲耻谤补产濒别&苍产蝉辫;谤别蝉颈蝉迟补苍肠别&苍产蝉辫;迟辞&苍产蝉辫;谤颈肠别&苍产蝉辫;蝉迟谤颈辫别&苍产蝉辫;惫颈谤耻蝉”的相关研究成果。万建民教授团队经过长期的研究,成功克隆了第一个水稻抗条纹叶枯病基因厂罢痴11,并阐述了该基因的功能。该论文以王琦博士研究生和刘裕强副教授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万建民教授为通讯作者。&苍产蝉辫;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日本科学家就已经开展水稻抗条纹叶枯病基因的定位和精细定位的研究,但一直未见克隆的相关报道。万建民课题组成功克隆了第一个水稻抗条纹叶枯病基因STV11,发现该基因编码一个水稻磺基转移酶,抗性等位基因STV11-R编码的蛋白具有磺基转移酶活性,可以催化水杨酸(salicylic acid, SA)磺化生成磺化水杨酸(sulphonated SA, SSA),上调SA的生物合成。外施SA和SSA均可以显著增强对RSV的抑制作用,而且STV11介导的RSV抗性受到水杨酸羟化酶和水杨羟肟酸的拮抗,表明STV11对RSV的抗性依赖于SA介导的抗病毒途径。通过对214份来自不同水稻种植区及不同年代培育的水稻品种进行STV11的序列分析,发现STV11存在明显的籼、粳分化,进一步研究发现STV11在野生稻中就已经分化。该研究为通过分子手段培育抗病虫水稻品种提供了有用的基因资源,为水稻抗稻飞虱及其传播病毒病机制的阐明奠定了基础。
本研究是万建民教授团队2013年以来在《Nature》《Developmental Cell》《PNAS》《The Plant Cell》等刊物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后,又一次在国际顶尖杂志发表的重要研究成果。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日本科学家就已经开展水稻抗条纹叶枯病基因的定位和精细定位的研究,但一直未见克隆的相关报道。万建民课题组成功克隆了第一个水稻抗条纹叶枯病基因STV11,发现该基因编码一个水稻磺基转移酶,抗性等位基因STV11-R编码的蛋白具有磺基转移酶活性,可以催化水杨酸(salicylic acid, SA)磺化生成磺化水杨酸(sulphonated SA, SSA),上调SA的生物合成。外施SA和SSA均可以显著增强对RSV的抑制作用,而且STV11介导的RSV抗性受到水杨酸羟化酶和水杨羟肟酸的拮抗,表明STV11对RSV的抗性依赖于SA介导的抗病毒途径。通过对214份来自不同水稻种植区及不同年代培育的水稻品种进行STV11的序列分析,发现STV11存在明显的籼、粳分化,进一步研究发现STV11在野生稻中就已经分化。该研究为通过分子手段培育抗病虫水稻品种提供了有用的基因资源,为水稻抗稻飞虱及其传播病毒病机制的阐明奠定了基础。
本研究是万建民教授团队2013年以来在《Nature》《Developmental Cell》《PNAS》《The Plant Cell》等刊物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后,又一次在国际顶尖杂志发表的重要研究成果。